時間: 2022年05月28日 19:44 | 作者:單號無憂 | 來源: 單號無憂物流網| 閱讀: 115次
面對當前世界經濟發展愈加復雜的局面,數字經濟展現出頑強的韌性,正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。安徽大學經濟學院、創新發展戰略研究院楊仁發教授撰文,分析新時期我國數字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,并提出對策建議。
近年來,黨中央、國務院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,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。2022年3月發布的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》設立“加快數字化發展 建設數字中國”專篇,明確提出“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”,這為我國數字經濟未來發展指明方向和任務。在這一背景下,亟需分析新時期我國數字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,進而提出推進數字經濟新發展的對策建議。
我國數字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
近年來,我國數字經濟創新創業活躍,數字經濟發展呈現高速增長。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《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(2022)》顯示,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.2萬億元,占GDP的比重為38.6%,實現9.7%的高速增長,與“十二五”末期相比,數字經濟規模翻了一番,總量僅次于美國,增長速度位居世界前列。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,在增強經濟發展韌性、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顯著成效,但是也存在一些短板與不足,這是在新發展階段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。
1 關鍵數字技術基礎研究較弱目前,我國數字技術應用較為廣泛,但在核心技術基礎研究方面短板突出,數字經濟核心技術和關鍵領域面臨“卡脖子”問題。2022年,經工信部梳理發現,我國高端芯片、工業控制軟件、核心元器件、基本算法等300多項與數字產業相關的關鍵技術仍然受制于人,核心關鍵技術對外依存度高,導致我國企業更多注重商業模式創新,產品與服務創新較弱,制約了我國數字技術的產業化應用和推廣。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《2022數字中國產業發展報告(信息通信產業篇)》指出,我國信息通信產業領域基礎技術產業體系薄弱,高附加值環節“卡脖子”問題凸顯,仍未根本改變核心技術受制的局面,在生產效率、創新能力、高端供給等方面依然存在較大差距。
2 數字經濟融合滲透深度不夠目前,我國各領域數字經濟應用存在差異,三次產業融合程度的差異更為明顯,數字經濟已經滲透服務業消費與流通領域,高于工業和農業領域,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較,我國數字經濟融合滲透深度還不夠。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《全球數字經濟新圖景(2022年)》報告,2022年,我國農業、工業、服務業數字經濟滲透率分別為8.2%、19.5%和37.8%,融合滲透程度相對靠前。然而,農業數字經濟滲透方面,我國的8.2%與英國的27.5%和德國的23.1%相差較大;工業數字經濟滲透方面,我國的19.5%與德國的45.3%和英國的32.0%同樣相距較大;服務業數字經濟滲透方面,我國的37.8%與英國的58.1%和德國的60.4%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。
3 數字經濟發展的區域不平衡目前,我國區域數字經濟發展路徑出現同質化現象,區域間對關鍵資源的爭奪加劇了數字經濟發展的不平衡。數字經濟發展仍然沒有打破“胡煥庸線”,從東部沿海向西部地區逐漸降低。根據《2022年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數(DEDI)》報告顯示,廣東數字經濟發展總指數為65.3,位居全國第一,北京、江蘇的總指數分別為55.0、52.2,位居第二、三位,而海南、吉林、寧夏、青海、西藏總指數均低于18;從數字經濟企業地域分布來看,企業資源分配不均且呈現進一步集中的趨勢,主要分布在北京、廣東、上海、浙江和江蘇。2022年,廣東、江蘇等13個省市數字經濟規模超過1萬億,北京、上海數字經濟占GDP比重分別為55.9%和55.1%,位居全國前兩位,天津、廣東、浙江等8省市超過40%;貴州、福建和重慶數字經濟增速超過15%,青海、甘肅等省份數字經濟增速則在5%左右。
4 數字領域中高級人力資本不足數字經濟融合新技術與新產業,數字技術更新迭代較快、專業性較強,使得數字經濟發展對人力資本的需求從“量”向“質”轉變,對人力資本的專業性、復合性和實用性水平的要求較高,同時還需具備全局視角、戰略思維、深度分析能力以及敏銳的市場洞察力,由此導致數字人才特別是高端數字人才供應不足。例如,根據《2022年中國互聯網人才產業發展報告》顯示,2022年互聯網產業整體人才供不應求,第三季度在互聯網產業8個子行業中有7個的CIER(中國就業市場景氣指數)大于1;再如,全球具有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高校共有367所,而我國不到30所,培養的人才數量遠不能滿足數字企業用人需求。
5 數字經濟發展制度體系不完備? Copyright © 2002-2022 www.amiws.com.單號無憂物流網 版權所有 | 網站地圖
感謝關注單號無憂物流網站,祝您生活愉快?。?!